普地教研室
2022-03-10 18:17:59张桥

普地教研室现有教师25人。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杰青1人,2人入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分别来自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教研室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陆构造与动力学” 创新研究群体和陕西省“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部门。

普地教研室承担地质学系各专业的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课程建设与教学。目前开设的课程包括《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板块构造》、《中国区域地质》、《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导论》等,同时承担地质学系本科生部分野外地质教学工作。

普地教研室以培养高层次创新性地学后备人才为目标,坚持教书育人,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在国内地学界率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CAI课件、电子教材和网络课程开发,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行教学档案上网公开和教学资源无偿使用,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研室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构造地质学》、《鄂尔多斯-秦岭造山带野外地质教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构造地质学》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先后出版教育部规划教材《大地构造学》(名称待核实),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电子教材《地质学概论》、《构造地质学》等。教研室牵头完成的《高等地质教育的创新、改革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地质学概论多媒体CAI”、“高等地质网络教学与管理系统”分获1999年、2004年度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研室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创新群体/杰青项目,以及中石化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以大陆地质和陆内构造为总体研究方向,以盆山耦合和脱耦、壳幔过程与岩浆活动、陆壳活化与深熔作用、浅层构造与深部控制、地壳俯冲与抬升和大陆流变学等关键科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中国中央造山系和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为核心,结合华北华南相关陆块,采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低温热年代学、古地磁学等多种方法,开展与全球典型造山带综合对比研究,力争在大陆构造新理论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大陆构造研究最新成果转化应用于中上扬子海相油气潜力评价,为我国海相油气勘探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获得多项科研奖励。其中《秦岭造山带的结构、形成与演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研室老师们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奖励,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共两项,陕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1等奖2项和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教研室重视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目前与奥地利Salzburg大学、Graz大学、美国Alabama大学、德国Freiberg工业大学、加拿大Western大学、加拿大Alberta大学、伊朗Azad大学、韩国地质调查研究院(KIGAM)、Soul大学,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