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1966年4月。1987年、1990年、1993年分别获得西北大学油气地质与勘探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11月晋级教授,2005年6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油气运移学组副组长;陕西省石油学会理事;2004年、2009年两次当选为省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003年7月至2009年4月任地质学系副主任(分管科研、研究生等工作)。2005-2009年任全国地质工程硕士领域质量评估协作组副组长。
西北大学“油气地质与勘探”省级教学团队的主持人、“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一流专业首席教授,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教育部创新团队“能源盆地油气地质”团队主要学术骨干。
2008年入选陕西省“新世纪三五人才工程”,2010年当选为省级教学名师,2012年入选陕西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二级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教学和人才培养】
主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本科生)、“油气运移与成藏”、“能源地质学”(硕士生)、“油气地质学前沿”(博士生)等多门主干课程,主持的本科生课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2010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9年在中国大学MOOC(慕课)上线、开课。
主编的《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多媒体电子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被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018年3月,主持的“低油价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实现我校国家级工程教改项目零的突破。此外,还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发表教改论文5篇。
截止2022年7月,已指导硕士研究生63名(58人已获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22名(16人已获博士学位),合作指导博士生3名(已获博士学位)。
【科学研究】
针对石油、天然气运移性明显,聚集地区复杂多变等难点问题,重点围绕流体动力、流体输导体系两大关键问题展开定量恢复和地质综合研究,在油气运移与成藏、盆地流体动力学、油气地质学综合研究与资源评价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并将其延伸至CO2地质封存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和产业部门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众多地区的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0余项,部分科研项目如下:
[1]国家“973”(多种能源)项目二级课题,“多种能源矿产成生-富集环境和成藏(矿)机理”(2003CB214603),2007-2009年,305万元,负责人
[2]国家“973”(多种能源)项目二级课题,“多种能源矿产成藏(矿)-定位过程中的流体-热动力作用(2003CB214605),2004-2006年,220万元,第二负责人
[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二级课题,“低(超低)渗透油藏精细描述关键技术与剩余油分布预测模型研究”(2007BAB1701),2007-2010年,468万元,第二负责人
[4]“十一五”“油气与煤层气”国家重大专项三级专题,“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成藏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研究”(2008ZX05003-002-03),2008-2010年,110万元,负责人
[5]“十二五”“油气与煤层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三级专题,“中西部重点前陆盆地流体动力构成、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作用”(2011ZX05003-001-006),2011-2015,155万元,负责人
[6]“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三级专题,“CO2地质封存的地质综合分析检测技术”(2012AA050103-2),2012-2015年,108万元,负责人
[7]“十三五”“油气与煤层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三级专题,“典型盆地深层-超深层流体动力场与输导层地质模型研究”(2017ZX05008-004-004),2017-2020年,295万元,负责人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延安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天然气的成藏过程和机理”(41172122),2012-2015年,79万元,负责人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山南、北两侧库车和准南前陆盆地流体动力场与构造应力场、瞬时流场的耦合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41672121),2017-2020年,67万元,负责人
[10]长庆油田公司重大基础项目“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奥陶系构造沉积演化、成源机制与勘探新领域研究”,课题五“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奥陶系油气成藏机制与分布规律”(技2021-90-5),2021年5月-2023年12月,760万元,第二负责人
[11]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项目,“渤东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与有利勘探方向研究”(CL2021TJT0NST0338),2021年2月-2023年6月,292.05万元,负责人
[12]中海油北京研究总院项目,“白云凹陷深层大型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CCL2020RCPS0051ESN),2020年4月-2021年10月,89.61万元,负责人
[13]中海油天津分公司项目,“渤中凹陷深层成烃成藏机理与规律研究”(CCL2018TJTZDST0579),2018年8月-2021年2月,197.43万元,负责人
[14]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项目,天环北段上古生界天然气运聚特征研究(技2019-135),2019年10月—2020年12月,84.58万元,负责人
[15]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项目,“中拐地区油气运移示踪及成藏期次研究”(2014-C4019),2014-2015年,85万元,负责人
[16]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项目,“苏东南马五4气藏储层综合评价及气水分布规律研究”(技2012-165),2013-2014,80万元,负责人
[17]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项目,“鄂博梁构造带油气成藏动力学及运聚规律研究”(QHKT/JT-03-013),2012-2013,78万元,负责人
[18]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延长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规律研究”(陕研11-8),2011—2012年,90万元,负责人
2、出版专著两部
[1]宋岩,王震亮,王毅,房德权,孟繁有,郑建京.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宋岩,王毅,王震亮,夏新宇,胡圣标.天然气运聚动力学与气藏形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3、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部分论文如下:
[1]Zhenliang Wang*, Shengdong Xiao, Feilong Wang, et al. Phase Behavior Identific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BZ19-6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in the Deep Bozhong Sag,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J]. Geofluids, Volume 2021, Article ID 6622795, 1- 19, https://doi.org/10.1155/2021/6622795
[2]Zhang Kuaile, Wang Zhenliang*, Jiang Yiqin, et al. Effects of weathering and fracturing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olcanic rock: Implications for oil reservoirs of the Zhongguai relief, Junggar Basin, NW China [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0, 119:107351. (https://doi.org/10.1016/j.petrol.2020.107351)
[3]Zhang Kuaile, Wang Zhenliang*, Jiang Yiqin,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transporting capacity of unconformiti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Zhongguai Area, Junggar Basin, NW China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0, 114: 1-19. ( https://doi.org/10.1016/j.marpetgeo.2019.104199)
[4]Xing Pan, Zhenliang Wang*, Qiongyao Li, et 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mechanism of organic matter enrichment of dark shales with low TOC in the Mesoproterozoic Cuizhuang Formation of the Ordos Basin: Evidence from petrology,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0, 12(122):1-20. (https://doi.org/10.1016/j.marpetgeo.2020.104695)
[5]Zhao Zilong, Wang Zhenliang*, Wang Deying, et al. Tracing deep fluids in the Bozhong Sag: Evidence from integrated petrography and geochemistry data [J].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20, 113: https://doi.org/10.1016/j.marpetgeo.2019.104154.
[6]Liwen Zhu, Zhenliang Wang*, Bo Zha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geomorphology and paleokarstifcation and the impact on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a case study of upper assemblage of Majiagou formation in central Sulige gas field, Ordos Basin, China[J]. 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 2019, 34(4):1353–1366 (https://doi.org/10.1007/s13146-018-0434-1
[7]Aiguo Wang, Zhenliang Wang, Long Li, et al. Hydrocarbon migration in the multiple-sourced petroleum system in the northwestern Junggar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Constraint from geochemical and phase fractionation analysis[J]. AAPG Bulletin, 2019, 103(9): 2247-2284 (doi:10.1306/01211916512)
[8]Changyu Fan, Alvar Braathen, Zhenliang Wang, et al. Flow pathway and evolution of water and oil along reverse faults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 China[J]. AAPG Bulletin, 2019, 103(5): 1153–1177
[9]Changyu Fan, Zhenliang Wang, Aiguo Wang,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transfer overpressure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northwest China[J]. AAPG Bulletin, 2016, 100, (1): 23-39
[10]Li Wei, Zhenliang Wang*, Aiguo Wang, et al. The detailed Palaeogeomorphologic restoration of the Ordovician Weathering Crust in the northern Jingbian gas field: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to reservoir properties and gas accumulation[J]. 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 2015, 33(4): 471-490
[11]WANG Zhenliang*& CHEN Heli. Th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fluid press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natural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Upper Paleozoic of Shenmu-Yulin area, Ordos Basin[J]. Sci China(Ser D-Earth Sci),Nov. 2007, 50(Supp. II):59-74
[12]郑登艳,王震亮*,王联国,等.低幅度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延安组为例[J].现代地质,2021,35(4):1114-1123
[13]解巧明,王震亮*,尹成明,等.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英吉沙与皮山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J].石油实验地质,2019,41(2):165-175(通讯作者)
[14]潘星,王海红,王震亮*,等.三角洲平原砂岩差异成岩及其对储层分类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殷家城地区延安组为例[J].沉积学报,2019,37(5):1031-1043
[15]王震亮*,魏丽,王香增,等.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和机理[J].石油学报,2016,37(增刊1):99-110
[16]王震亮.盆地北部流体动力、运移通道与成藏(矿)效应[A].见:刘池洋、吴柏林主编,油气煤铀同盆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632-677
[17]秦晓艳,王震亮*,于红岩,等.基于岩石物理与矿物组成的页岩脆性评价新方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6,27(10):1924-1932,1941(通讯作者)
[18]魏丽,王震亮*,冯强汉,王勇.靖边气田北部奥陶系马五1亚段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结构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26(12):2234-2244
[19]范昌育,王震亮*,王爱国,等.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博梁构造带超压形成机制与高压气、水层成因[J].石油学报,2015,36(6):699-706
[20]付锁堂,王震亮*,张永庶,等.柴北缘西段鄂博梁构造带储层中的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来自碳、氧同位素的约束[J].沉积学报,2015,33(5):1-9
[21]王震亮.致密岩油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J].石油实验地质,2013,35(6):587-595
[22]王震亮*,陈荷立.神木-榆林地区上古生界流体压力分布演化及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2007,37(增Ⅰ):49-61
[23]王震亮.库车坳陷古流体动力与天然气成藏特征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6):809-815
[24]王震亮*,刘林玉,于轶星,等.松辽盆地南部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油气运移、成藏机理[J].地质学报,2007,81(3):419-427
[25]王震亮*,李耀华,张健.川西地区上三叠统异常流体压力的主要形成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28(1):43-50
[26]王震亮*,张立宽,孙明亮,曲志浩.天然气运移速率的微观物理模拟及其相似性分析--以库车坳陷为例[J].石油学报,2005,26(6):36-39
[27]王震亮*,张立宽,施立志,孙明亮.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异常高压的成因分析及其定量评价[J].地质论评,2005,51(1):55-63
[28]王震亮*,张立宽.沉积盆地流体研究的现状与前沿问题[A].见:刘池洋主编,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成藏(矿)研究进展[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6-42
[29]王震亮*,张立宽,孙明亮,等.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榆林地区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天然气成藏机理[J].石油学报,2004,25(3):37-43
[30]王震亮*,孙明亮,张立宽,等.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异常压力演化与天然气成藏模式[J].地球科学,2004,29(4):433-439
[31]王震亮*,孙明亮,耿鹏,等.准南地区异常地层压力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1):32-34
[32]王震亮*,陈荷立.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运聚成藏历史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3):1-4
[33]王震亮*,朱玉双,耿鹏,等.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现今水动力分布特点[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48-352
[34]王震亮*,陈荷立.试论古水动力演化的旋回性与油气的多期次运聚[J].沉积学报,2002,20(2):339-344
[35]王震亮.盆地流体动力学及油气运移研究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2):99-103
[36]王震亮*,陈荷立,宋岩.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天然气藏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133-136
[37]王震亮.改造型盆地流体动力学的发育特点[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24-27
[38]王震亮*,朱玉双,陈荷立,宋岩.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流体物理化学特征及其水动力意义[J].地球化学,2000,29(6):542-548
[39]王震亮*,陈荷立.有效运聚通道的提出与确定初探[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1):71-75
[40]王震亮*,陈荷立,王飞燕,郑承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特征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6):1-4
[41]王震亮*,陈荷立.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古流体动力分析[J].沉积学报,1998,16(4):105-108
(注:标*者为通讯作者)
4、获得CO2地质封存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1]一种评价CO2地质封存体的方法[P].专利号201310538873.3,发明人:王震亮,刘妍,吴璠,曹龙.
[2]一种油气田开发中CO2地质封存潜力的评价方法[P].专利号:201310536450.8,发明人:王震亮,曹龙,刘妍,李子元.
[3]一种CO2地质封存过程中泄漏风险区的评价方法[P].专利号:201810551776.0,发明人:王震亮,张博,吴璠,崔婷婷.
【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多项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励】
[1]“油气煤铀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技术创新与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勘探”,获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2]“泥岩异常压力的动力学研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获2006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3]“天然气运聚动力学研究及其与气藏形成的关系”,2001年获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第三完成人。
[4]“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动力学与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 ,获2010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
[5]“低(特低)渗油田高效增产改造和提高采收率技术与产业化示范”,获201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九完成人。
[6]“地质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新方案” ,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均为第五完成人。
[7]“高等地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实践”,获2000年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第四完成人。